-
关于眶周部位注射填充材料的风险防范
围绕眼球周围的组织统称为眶周结构,位于面中部。随着年龄增长,眶周会较早地出现各种老龄化改变,这是面部注射填充的常见部位。眶周注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眶周一些凹陷及沟槽部位组织量的补充来达到眶周轮廓(面部)年轻化的作用。
一、眶周注射的常见部位:
1、眉弓部:眉弓部注射填充主要是增高眉外侧的高度、改善眉尾下垂、提高面部轮廓的立体感。注射部位在眉外1/3的深面,注射深度为真皮深层、组织疏松层、骨膜浅层。
2、上下眼睑凹陷:上下睑凹陷的注射部位位于眼球和上下眶缘之间;注射深度为眼轮匝肌深面、骨膜浅层、眶隔附近。
3、泪沟:沿泪槽沟注射填充,其注射深度为眼轮匝肌的深面、骨膜浅层。
4、眶颧区:在眶颧区倒三角形的位置行组织填充,注射深度为眼轮匝肌深面、骨膜浅层。
5、其他部位:除上述4个常见部位外,鼻根部、眉间部、颞部也位于眼眶周围,注射时也会影响到眶周组织。
总结:眶周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含有由7块颅颌面骨组成的骨性眼眶、菲薄皮肤参与构成上下眼睑、重要的功能器官眼球、丰富的动静脉血管网络。因此注射前后需谨慎防范。
二、眶周注射的并发症及防治:
1、注射反应:注射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的针眼渗血、偶有淤斑、皮肤发红、轻度肿胀、注射处疼痛等,均属于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对于眶周来说,由于血供丰富,皮肤菲薄,更容易出现渗血和淤斑。因大多数患者注射填充剂后的反应较轻,所以注射后冷敷即可减轻不适感,无需用药物处理,数日内即可自然消退。在注射时,使用较细的针头或钝针头可减轻注射反应的程度。对于有出血倾向或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要停药数日后注射,如果在注射时发现针眼易出血,且出现较明显或较大的淤斑,需要在注射后延长压迫时间,避免淤斑扩大。
2、丁达尔现象:丁达尔现象即在注射填充部位出现了淡蓝色的印记或隆起,其原因是在皮肤菲薄的部位注射了较多的皮肤填充剂,且层次偏浅,在光线的照射下,原本透明的注射材料会呈现出淡蓝色的变化。因为此处皮肤菲薄,容易过量注射。所以,在眶周注射时比较容易出现丁达尔现象,尤其在下睑和泪沟部位。对已经出现的丁达尔现象,可以使用酶降解(针对透明质酸类制剂)或待其自然消退(针对可降解注射材料);对于不可降解类的材料,只能通过针刺排除或手术取出等方法进行处理。
3、结节与隆起:结节与隆起由填充剂注射量过多引起,可以是注射的总量过多,更多情况下是由于局部尤其是浅层组织内注射过多,导致皮肤表面出现隆起或组织内部出现结节。对于眶周注射而言,结节与隆起较易发生,原因是皮肤菲薄、眼球转动、组织轮廓精细。例如,在上下睑凹陷的部位,如果注射材料位于皮下层,则随着眼球的运动,在某些角度会出现皮下的隆起。如在鱼尾纹的部位做皮内注射,极容易产生条索状的隆起。对于结节和隆起的防治,首先要遵循少量深层注射的原则。在注射过程中,注意平铺注射和随时按摩平整。对于浅层部位的注射,应该使用多点及微量注射方法。如果在注射当时即发现注射过多应立即按摩,使填充剂均匀分布。对于按摩无效者,可以尝试热敷、射频等物理疗法,在热作用下,会促使填充材料的弥散和降解。终极手段是通过外科(抽吸、摘除、磨削)方法去除,如果是由透明质酸引起,可采用注射透明质酸酶降解。
4、填充剂移位:注射在组织内的填充剂,有时会出现移位,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重力作用;二是人体活动的作用。对眶周来说,主要是前者,尤其是在做眶颧区的注射时,注射剂量较大,如果注射在疏松的组织层次,可能会发生注射物下移的现象。在注射时,应该尽量分层、多点、少量注射,避免在疏松层大量注射,以减少注射物的活动度。避免将小颗粒的填充物做深部注射,容易产生移位。一旦出现了注射材料的移位,解决方法与填充剂注射过多相同,如透明质酸类制剂可以使用溶解酶,其他材料可以待其自然消退。而永久填充剂注射后的移位处理则比较困难,有时只能通过外科手段行部分填充剂取出。
5、误伤角膜:误伤角膜是眶周注射所特有的一个并发症,虽然极其罕见,但还是需要注意避免。在操作时应嘱患者始终闭眼,保护角膜;非注射手按压在患者的额头,防止患者突然抬头。操作者手持锐针注射时,更需要时刻警醒手的动作和针尖的方向,同时注意防止旁者的碰撞。
6、血管栓塞:血管栓塞是皮肤填充剂注射的严重并发症,常见的栓塞部位是面部的浅层血管,也可发生于眼动脉或视网膜中央动脉,偶有报道颅内动脉栓塞的发生。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组织坏死、失明,甚至危及生命。累及视网膜血管栓塞的并发症多由于眶周注射所致,故需特别关注。若血管栓塞一旦发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且效果有限,所以应将重点放在预防上,以最大的谨慎度防止其发生。
7、其他并发症:眶周微创注射除了上述需要警惕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外,还有可能发生感染、过敏反应、炎性肉芽肿等并发症。一旦发生,需要对症处理,如抗感染、局部激素注射等治疗。